dfsdfsdfsfdsfsf
fdgggggggggg
多彩世界|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0 评论    {{ like }} 点赞    1738 阅读  

于“美”中构建多彩世界!关注我们一起同行


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概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原来的风貌。明朝时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现在仍长势茂盛。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虽于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寝建筑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时认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领域内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为一处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群,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明十三陵的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并对清东陵、清西陵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存德陵监监墙。陵区内还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为最著称。整个陵区原来四周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嵯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修建长陵起到清顺治元年(1664年)修建思陵止,二百多年间都被定为禁地,驻有陵卫。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建筑,横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祖的重要场所。长陵被恩殿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定陵是明神宗帝朱翊钧的陵寝,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年)。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已于1956年至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昭陵的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文化遗产

十三陵于1957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与八达岭长城同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石牌坊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于十三陵神路最南端。为汉白玉砌成,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宽28.86米,坊高14米。夹柱石上雕刻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枋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这座晶莹光洁的牌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筑。



石像生

在十三陵大碑楼至龙凤门的神路两侧。有石兽二十四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均二卧二立),石人十二座(武臣、文臣、勋臣各四),为明宣德十年(1435年)整修长陵、献陵时雕造。均用整块巨石琢成。



棂星门

是一座汉白玉石牌坊,俗称龙凤门,在十三陵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门南向,三门并排,其间联以红色短垣,柱头的云板和异兽,构成门上的装饰,结构奇特。三门额枋中央,都有一颗石琢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



长陵

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在天寿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十三陵中第一个入葬的人)的陵寝,为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在)。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

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祾恩殿,即享殿,在长陵第二进院落内,是祭陵时行祭祀典礼的处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谓感恩受福。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高约3米的三层石台基上。面积1956平方米。殿内有十二根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椽、斗栱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历时虽有五百余年,仍安固如初。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中国已绝无仅有。


永陵

在长陵东南阳翠岭下。是明世宗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其规模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陵为三进院落,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明楼保存较完整,为十三陵之冠。墙垛用花斑石砌造,斗栱、飞椽、檐椽、额枋都为石雕,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也用石砌。清初学者王源曾赞其“玓瓅磷磷烂烂,冰镜莹洁,纤尘不留,长陵莫逮”。享殿现已不存,唯残基上留下一块陛石,上雕龙凤,剔透玲珑,栩栩如生,是明代宫殿雕石的杰作。



定陵

在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次年动工,历时六年,役使军匠、工匠达三万余人。

主要建筑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和地下宫殿。除明楼、宝顶外,其余建筑屡遭破坏。祾恩殿原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被毁,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改为五间,民国初年又遭火焚,仅存遗址。明楼为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檐下榜额书“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栱也用石雕,加饰彩画,坚实美观。明楼内的石碑,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两侧的宝城,为一圆形城墙,长约750米,砖砌。垛口仿永陵用花斑石垒砌,清时已毁。

陵院内外,原建有宰牲亭、神库、神厨、朝房、神马房、神宫监等。地宫位于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要部分。1956年5月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下宫殿之谜,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地下宫殿

定陵地宫是十三陵中唯一开挖的地宫(截至1997年)。在定陵明楼的正后部,距墓顶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部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成。

前、中殿为长方形甬道,后殿横在顶端。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道石券门,其檐、椽、枋、脊、吻兽均为汉白玉雕成,檐下有空白石榜。券门下是两扇洁白的汉白玉门,高3.3米,宽1.8米,重约4吨。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称管扇),宽84厘米,厚30厘米,重约10吨。石门制作工整细致,设计科学合理。门内有顶门用的“自来石”,通高1.6米,两端刻莲瓣。前、中殿长58米,宽6米,高7.2米,全用“金砖”(大型方砖)铺地。中殿是陈设祭器的殿堂,内置帝、后的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及点长明灯用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和黄琉璃五供。左右配殿为石拱券无梁建筑,长26米,宽6米,高7.1米,中有汉白玉垒起的棺床,棺床上面用“金砖”铺砌,中间有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金井”。后殿为地宫中最大的殿,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石+曼)砌,棺床中央放置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后的棺椁,三具棺椁周围放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器物的红漆木箱。


图文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相关链接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或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查看多彩世界国际青少年绘画邀请展相关文件和参展表格

https://colorfulworld.waae.com.cn/mobile/article/article_detail/id/591.html

共绘世界文化遗产——2023“多彩世界”邀请小朋友参加!
拍起来——“多彩世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益视频征集启动!
评审结束!4.3万幅作品参加“多彩世界”绘画展
多彩世界|世界文化遗产:故宫
多彩世界|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多彩世界|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点赞({{ like }})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